图片
你好,我是内容创业10年的富叔。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《生命是什么》一书中写道:
“生命的本质,就是对抗熵增定律。”
几年前,我第一次接触到“熵”这个词。
它并不是一个神秘的玄学名词,而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——代表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数值。
用大白话说,所有系统都会自然地走向崩溃,从有序走向无序,从活跃走向停滞,直到彻底消亡。
这个趋势就被称为——熵增。
如果一个系统得不到外界新的能量输入,它必然会不断走向混乱和衰败。
就像炉子里的火,没有柴薪就会熄灭;
人若不进食,身体会慢慢衰竭;
手机若不充电,终究会关机瘫痪;
家里若不整理,不出几天就会乱成一团麻。
维持一个系统活力的唯一方式,就是不断地注入新的能量。
这种对抗熵增的能量流动,被称为——负熵流。
柴火、粮食、阳光、知识、技能、运动、思想,都是维持生命和成长的“负熵流”。
图片
熵增是自然趋势,负熵流才是生命力
当一个人停止学习新知识,不再尝试新事物,只是依赖过去积累下来的那点存量,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像一团火焰一样逐渐黯淡,最终化为死灰,或者像一滩静止的水,日复一日地发臭发酸。
为什么?因为走下坡路是最轻松的,也是最符合人性的自然倾向,你什么都不做,系统就会自动走向熵增。
相反,负熵流则意味着要不断突破舒适区,主动吸收新的信息,接触新的挑战,付出行动去学习技能,它并不轻松,甚至需要大量的意志力和清醒的自我觉察。
简单来说:
熵增是顺水推舟,是本能,是懒惰,是沉溺。负熵流是逆流而上,是理性,是自律,是成长。娱乐消费、无休止地刷短视频、沉迷游戏,这些都是典型的熵增行为,几乎不费任何力气就能完成。
而阅读一本书、坚持运动、持续写作、深度思考,这些才是负熵流,需要投入心智和精力才能见到效果。
熵增靠的是本能脑和情绪脑,而负熵流必须由理性脑去驱动。
图片
图片
手机——最隐蔽的“熵增推手”
放在日常生活中,最典型的熵增陷阱,就是——手机。
我们以为手机让生活更便捷,实际上,它却在不断削弱我们的注意力。
想想看,这是不是你的日常:
明明没有任何新消息,却下意识地点开手机,把朋友圈、短视频平台刷了一遍又一遍。身边明明有可以聊天、陪伴的亲人朋友,却偏要沉溺于虚拟的点赞和评论。本该处理重要事务,却用手机上一些无意义的信息来麻痹自己,逃避现实。这些碎片化的娱乐,几乎完全不用动脑,却能轻易填满时间。
看似轻松,实则让我们的大脑在不断消耗注意力,逐渐丧失深度专注的能力。
久而久之,人就像掉进了一个温水煮青蛙的陷阱——意识不到熵增在发生,却悄然被拖向深渊。
所以,当我真正明白了熵增和负熵流的区别之后,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手机使用,把这件小事当作对抗熵增的第一步。
图片
从少玩手机开始,践行“负熵流”
熵增是自然发生的,而负熵流需要主动设计。
为了让自己不再被手机绑架,我尝试过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:
1. 设立“手机娱乐预算”
就像理财一样,我给每天的娱乐类应用设置时间上限。
比如刷短视频不超过20分钟,超时就必须停。
这样一来,我清晰感知到自己花在无意义娱乐上的时间,不再让它无限制蔓延。
2. 行为替代法
当我很想摸手机时,我会立刻找一个替代行为,比如写点笔记、去楼下散步、做一次深呼吸冥想。
用更健康的方式转移注意力,大脑很快就能适应这种切换。
3. 信息“断舍离”
手机之所以诱人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轰炸。
各种推送、提醒、广告、社交消息,填满了注意力。
于是,我开始果断关闭非必要的通知,定期清理掉无用的APP,把信息负担降到最低。
4. 设置固定时间节点
规定自己一天只在几个特定时间段看手机,比如上午10点、下午4点、晚上9点,每次不超过30分钟。
这样既不会错过重要消息,又避免了频繁打断工作和思考。
5. 物理隔离法
最有用的习惯,就是不把手机带进卧室。
一开始可能会焦虑,甚至觉得睡不着,但慢慢习惯后,我发现入睡更快、睡眠质量更高。
那种“报复性熬夜刷手机”的恶性循环,也彻底断掉了。
这些方法听起来简单,却能实实在在地帮我们夺回注意力和时间,把原本浪费在熵增上的能量,投入到更有价值的负熵流之中。
图片
少玩手机≠抵抗手机,而是掌控手机
很多人把“少玩手机”理解成跟手机对抗,其实不然。
手机本身只是工具,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清醒、合理地使用它。
如果你掌控了手机,它就是学习、成长、创造价值的好帮手;
如果手机掌控了你,它就是熵增的加速器,拖垮注意力、消耗精力、摧毁生活秩序。
少玩手机,不是让我们脱离现代社会,而是让我们学会用“理智脑”而不是“情绪脑”来决定自己的行为。
图片
对抗熵增,就是在重塑命运
当我们把注意力从碎片化的娱乐里抽离出来,去读一本书,去跑一次步,去写一段文字,去沉思十分钟,其实就是在为自己注入负熵流。
这种小小的行动,积累起来会产生惊人的效果。
你可能觉得,今天只是少刷了20分钟短视频,没什么变化,可是长期坚持下去,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学习、去创造、去体验真实的人生。
熵增让人沉沦,而负熵流让人进化。
归根结底,我们抵抗熵增的每一刻,都在悄悄改写命运。
因为所谓的命运,并不是遥远未来的某个巨大转折,而是由无数个当下的小选择拼接而成的。
当下的你,选择刷一条视频,还是读一页书?
选择继续沉溺,还是主动清醒?
选择让熵增掌控你,还是主动创造负熵流?
答案,决定了你未来的模样。
自从理解了“熵”的原理,我对待手机的态度彻底改变了,它不再是一个消磨时光的“避风港”,而是一个必须被我管控的工具。
少玩手机,不仅仅是节省了时间和注意力,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主动创造负熵流,如何让自己保持清醒、充盈和活力。
对抗熵增,其实就是对抗人性中的懒惰和逃避。
当我们学会控制熵增,从一件小事——比如减少玩手机——开始,你会发现,这不仅仅是生活秩序的改善,更是人生轨迹的悄然转变。
因为每一次选择负熵流,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加码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